查看原文
其他

世界科幻大会昨晚开幕,专门为这位成都语文老师留了三分钟

我们为何要让孩子读科幻作品?

孩子们关心缥缈的宇宙和无尽的远方有何意义?

科幻作品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变化?


对于种种科幻之问,刘慈欣与一群成都师生的“十年之约”,或许能给你答案。


10月18日,全球科幻爱好者翘首以待的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正式拉开帷幕。开幕式上,在全世界幻迷见证下,难掩激动的成都女教师胥敏和两位长大成人的学生代表一起,与刘慈欣一起登台,展开了一场跨越10年的对话。


 科幻大会开幕式上,教师胥敏和学生们与刘慈欣展开跨越10年的对话


刘慈欣为何会认识这群成都师生?刘慈欣和他们的十年之约到底是什么?到底是因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,能让世界科幻大会专门为他们留出了三分钟的时间?


作为一个从高中就入“坑”的幻迷,胥敏2002年进入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后,便带着学生阅读科幻小说,让学生们独立思考后写下读书笔记。


没有学生问“这些内容考不考”,他们就这样孜孜不倦地读了下去。即使以前不爱阅读的学生也变得兴致勃勃,不论是《中国太阳》,还是《三体》,对他们而言,更像一种生命体验。


改变发生在2013年那个夏天,时任《科幻世界》副主编的杨枫打电话给胥敏,希望她分享一些科幻教育的经验。胥敏有些受宠若惊,“因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很普通的工作”。


她给杨枫回了信,并附上了20多页同学们阅读《三体》的读书笔记,作为阅读提升思维高度的一份案例。


这份读书笔记里,十四五岁的学生们笔尖已经开始流淌着思想的光芒,“人类道德在宏大层面上的无力感”“‘狼性’和‘羊性’宇宙文明的交锋”“爱与生存的矛盾碰撞”……


杨枫一口气读完,赞叹“后生可畏”,将读书笔记转发给刘慈欣。


刘慈欣读后,立刻给予高度肯定,“读书笔记让我重新认识了初中生群体,他们已经不是潜在的、而是真正的科幻读者。我既感觉到压力,更觉兴奋。”


杨枫将刘慈欣的回复转发给了胥敏。第一次被“偶像”看到的激动,让胥敏想要给刘慈欣去信,表达自己和孩子们对他的感激。


她忐忑又兴奋地敲下600多字,“我只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,深感自己能做得很少,我想尽可能保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……阅读科幻作品是一个重要途径,感谢您让孩子们愿意抬头仰望星空……”


教师胥敏写给刘慈欣的电邮打印件


最开始,胥敏“并没奢望得到回信”,她只希望刘慈欣能知道,“有这么一群孩子如此热爱科幻。”


没想到,刘慈欣很快回信了——“看了你的学生们的评论后很觉惊艳,感觉中国真正的科幻大师可能要从他们中出现。”他还写道,为读者讲故事是科幻作者的荣耀,自己会更努力地创作。


当胥老师捧着回信在全班激动地念出来时,瞬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,大家一次次欢呼和鼓掌。


这次科幻大会开幕式上登台的学生之一、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李睿,在当年的群情振奋中,也构思了一部以自己的小提琴老师为原型的作品——故事发生在几十年前,一位交响乐团的乐手大胆改革,发明了一种将空气变为乐器的高科技,通过某种传输关系传输进听众的大脑。意想不到的阻挠接踵而至,命运也随之变化……


让孩子们读科幻,到底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变化?十年时间,已经给出了答案。


18日开幕式前夕,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初2011级学生夏彬耀再次见到初中语文老师胥敏。在他眼中,胥老师瘦瘦的脸上依然带着和蔼的微笑,只是头发剪短了,冒出些许白发。


而当年那个爱接嘴、喜欢音乐的调皮男孩,已经成为一名摇滚乐手。夏彬耀说,不变的是,“我们都把喜欢的事情坚持了这么多年。”


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生胡好玥,是十年前胥敏班上受科幻影响最深的学生之一。


初读《三体》时,恒纪元和乱纪元交替的时空下文明一次次毁灭的宿命,让她深受触动。


通过深度阅读,胡好玥却捕捉到了一种关系——无论文明如何兴衰更替,时间才是最永恒的东西,“像一把利刃,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,恒定地向前推进着,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进出现丝毫颠簸。”


一次夏令营的机会,胡好玥去参观一场活动,看到恢弘的水利工程、精美的玉器、碳化的稻米时,她一瞬间理解了“把字刻在石头上”的含义。虽然在宇宙的尺度上,一代代文明销声匿迹,但文物正是铭刻着时间的“石头”,是历史的无言载体。


“解读古人留在时间长河中的信息”,这一想法,让胡好玥选择了北大考古专业深造。在发掘现场,她常常坐在探方中,目视着发掘进程不断推进,剖面逐渐展示出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印记。这些关于“时间力量”的发现,让胡好玥理解了一次次被毁灭、又一次次重新启动的三体文明。


胥敏的另一名学生李睿的人生选择,则更具“探索未来”的色彩。自从本科进入华南理工大学材料专业学习,他把大把时间都花在了实验室。从前阅读的科幻作品,培养了他对于科学的感情,实验室相对单调的时光,让他觉得内心安宁。


新材料研发之路上,想象力是成功的必要动力。在从未有人涉足的前沿领域,李睿从不惮于想象,用实验不断验证猜想,制备出具有先进性能或特殊功能的关键材料。


2013年,刘慈欣在成都进行银河奖讲座时与同学们合影

(前左为胡好玥,前右为李睿) 受访者供图


十年前的那一届学生中,刘珉杉目前在新加坡从事金融工作。身处异国他乡,她总是充满着一腔勇气,因为她越来越意识到科幻的经历,潜移默化培养了自己多元化的价值观。探索和尝试不是损失,畏缩不前才是。


因科幻打开的眼界,让她始终关心时事新闻,对国际大事保持着一种敏锐的感知力。“人不能孤独地活着,因为任何发生的事并非事不关己,而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一种存在方式。”



十年后,这群因为科幻而与刘慈欣结缘的成都师生,再次一起登上世界科幻大会的舞台。


被问及最多的,是关于科幻的疑问:孩子们关心缥缈的宇宙和无尽的远方有何意义?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来讲,科幻小说表象之下的“真实”是否会过于残酷?


“除非我们能永远让孩子生活在温室中,保护他们免受一切伤害,否则对残酷避而不谈是片面的。”在胥敏看来,如果一味遮盖人生中的现实挫折,总有一天,孩子们被欺骗的感觉远远超过被伤害的感受。循序渐进地揭开这层面纱,能引导他们批判地认识现实,发展出更高的道德水平。


培养人文精神,也是胥敏将科幻作品纳入教学的初衷。她说,不怕我们培养的人才没有知识,怕的是没有是非观;怕他们有技术,却没有良知,这些都可能造成道德危机


胥敏认为,初中生处于启发人生的黄金时期,科幻让他们以柔软的心去体会世界。

她也并不期待同学们一次性就能读懂,但她相信,他们会在未来人生的某些阶段突然明白其中的道理,能建立起基于认知的判断力,辨明什么是物质,什么是心灵。


并且,胥敏谈到,相比于十年前的孩子们,如今的“10后”们有着鲜明的特点——他们生在社交媒体开始流行的年代,见证国家科技成果的种种突破,充满着自豪感。


教师胥敏与她的学生


胥敏以现在班里的几个12岁小男生为例,谈到未来想做的事,他们几乎都答要做科学家,有人想研究人工智能,有人关心核物理,同时也思考着未来可能遇到的困境,譬如个人隐私、环境保护。


写作科幻小说的热潮,如今仍不时在班里掀起。学生赵钎程梦想着,未来成为一名科学家后,想和胥老师合著一部科幻小说,“我负责科学理论,胥老负责优美的文笔。”


此次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期间,胥敏的几十位学生还将跟随老师共赴一场有刘慈欣参加的沙龙,不少同学都准备了问题去现场请教。


对胥敏而言,孩子们终有展翅高飞之日,但她希望,他们能够一直心里想着宇宙,而做一个勤奋求知的人,“我是一个特别平凡的老师,但因为有了这样的学生,才让我坚信这件事能够做下去。”


本文来源:红星新闻(记者 叶燕 张芷旖 摄影记者 唐文祺 陶轲)、成都商报教育发布(记者 李宇欣)

更多新闻




他们将代表四川参加全国总决赛!


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新版发布


中国首次,相约成都!


四川高校这份资料建议大学生人手一份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